*~*分享「異位性皮膚炎」
○~*甚麼是「異位性皮膚炎」: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過敏性發炎疾病,屬於濕疹的一類;
患者的皮膚會感到搔癢,容易反覆發作,大多在嬰幼兒時期就發病,症狀可持續數年甚至十數年。
根據統計,台灣罹有"異位性皮膚炎"大約有2百多萬人,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兒童及青少年居多,半數以上的患者1歲前發病徵兆。
所以說異位性皮膚炎是相當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○*~
異位性皮膚炎的最主要症狀是皮膚奇癢,會突然發作,特別是在晚上更加嚴重,長期下來會干擾病人的睡眠、
情緒、課業或工作,對病患與家人的生活品質均有非常大的影響。
異位性皮膚炎的另一特徵是皮膚表面上的變化,由於癢而去搔抓,引起疹子,而疹子又會導致癢,一再的惡性循環,
使皮膚增殖變厚變硬,顏色也變深,整個皮膚表面看起來粗粗的一條一條且形成"苔癬化"。過度的搔抓也會使得皮膚產生
容易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引起發炎,反而讓患者更嚴重與不適感覺。
○*~先前是自己孩子嬰兒時期,在臉頰部位有類似異位性皮膚炎,外表紅滋滋的,抓癢時反而更嚴重(疼在娘心)當時是塗抹醫生處方
,醫生叮嚀洗臉勿洗太熱的水,才慢慢恢復細嫩皮膚(期間大約一年多)因此有這一次經驗以後,對皮膚看待更加小心翼翼~
常常注意周遭朋友囉.所以今日要與大家分享的主角是一位女教師(孩子的導師)
每每接送孩子上下學,與老師有許多碰面機會,很自然與老師熟識互動,漸而了解老師些些私人(困擾)問題!
知道老師異位性皮膚炎原因~不能與學生們一起午餐,是自備簡單三明治、蔬果沙拉(喔原來如此)。
老師說由飲食做起慢慢調整再加上與醫師看診(聽說醫師住中部~老師要來來回回往返~一星期一次)並配合外用藥品等~!其實蠻辛苦滴!
依個人經驗談:1.日常生活方面,洗澡水不要太熱,少用肥皂及清潔劑等沐浴清潔品,多用清水清洗身體,如果要沐浴清潔品採重點式,勿全身抹透透,
免得將皮表上的脂質全部洗掉,進而誘發癢感。
2.飲食方面:避開刺激性食物與海產類、花生、核桃等食物.建議多食用薏仁、綠豆湯品。
3.適量運動活絡身體機能有助新陳代謝。
4.住家環境以簡單光線充足為宜,勿養寵物,勿鋪地毯。
5.調整情緒並保持心情愉快。
6.足夠的睡眠。
7.衣物的選擇:病人的衣物以純棉布料為主,勿穿得太厚重
8.預防感染:搔抓易使皮膚產生傷口而發生感染,一但發生感染往往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,得要注重皮膚傷口預防感染。
目前"異位性皮膚炎"的主要原因仍然不十分清楚,如免疫系統的異常被認為是因素之一,和遺傳性的過敏體質有關,常常伴隨其他有過敏性體質的病症,(氣喘、過敏性鼻炎)。
病患通常有過敏的家族史,故相信專業皮膚科醫師處方使用。
○*~年齡和症狀兩者關係: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和發病部位,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同,可分3個時期(不是每位患者都會完全經歷這3期的變化)
○嬰兒期﹝2個月大~2歲﹞:
嬰兒通常從臉、頸部開始,出現紅腫的丘疹、水泡、脫屑及結痂等,然後再到四肢關節的伸側及屈側部分,幾乎全身都會遭受波及。
○孩童期﹝2歲~12歲﹞:
這一階段的小病人常在手肘或膝蓋內側等身體關節處發生丘疹,而且由於長期不斷的搔抓,局部皮膚會逐漸出現苔癬化的現象。
○成人期﹝12歲~成人﹞:
僅少數病人的症狀會延續到成年。成人患者通常在臉部或頸部可能會有些濕疹,局部皮膚苔癬化的情況更為明顯
四肢屈側或關節處的表皮變厚、粗糙或變硬,膚色變的較深些。
現在醫學上沒有可以完全根治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,聽專業醫生以調整體質為主要的治療方式,改善異位性皮膚炎,
需要由醫師依照個人的體質及過敏症狀來對症下藥。由於搔癢與皮膚外觀上的變化常影響患者的情緒與心理狀態,父母或家人應幫助患者耐心治療、調適心情。
耐心治療、平時保養與營養攝取是預防病情惡化的重要關鍵。只要對此"異位性皮膚炎"有正確的認識,在藥物治療之外,再配合居家護理,患者,家人與醫師充分溝通合作,
都能夠獲得相當理想的治療成果。
- Feb 09 Sat 2013 15:28
「分享異位性皮膚炎」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